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7/08年度》(研究期间为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结果显示,随着股票期权交易比重增加,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占香港交易所衍生产品(期货及期权)市场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个人投资者的网上交易增长强劲,占个人投资者成交量近四成。
2007/08年度,衍生产品市场总成交量较2006/07年度增长87%,达1.06亿张合约。当中,股票期权的交易占56%,比2006/07年度的47%为高。就合约张数而言,股票期权的成交量由2006/07年度的2,630万张合约增长123%至2007/08年度的5,880万张合约。(见图1)
2007/08年度调查的一些主要结果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占市场总成交量的61%(2006/07年度为55%),占股票期权成交量的89%(2006/07年度为86%)及其他衍生产品成交量的26%(2006/07年度为28%)。(见图2)
|
|
本地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1%(2006/07年度为24%),而外地投资者的交易则占19%(2006/07年度为21%)。(见图3)
|
|
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量的19%(本地投资者为17%,外地投资者为2%),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则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0%(本地机构投资者约为4%,外地机构投资者约为17%)。(见图2及3)
|
|
按主要产品类别而言:(见图4) |
|
- |
就恒生指数(恒指)期货而言,外地机构及本地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最大比重(分别占产品成交量的36%及32%)。 |
|
- |
就小型恒指期货而言,主要的参与者类别为本地个人投资者(其交易占58%)。 |
|
- |
就H股指数期货而言,外地投资者的交易占最大比重(占52%,当中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49%,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3%)。 |
|
- |
就H股指数期权而言,外地机构投资者及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占最大比重(分别为36%及35%)。 |
|
- |
就股票期权及恒指期权而言,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占最大比重(分别为89%及56%)。
|
|
个人投资者的网上交易占其总成交量的39%(2006/07年度为31%)及占市场总成交量的7%(2006/07年度为6%)。(见图6)
|
《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自1994年起每年进行,调查内容相若。今年的研究范围涵盖恒指期货、恒指期权、小型恒指期货、H股指数期货、H股指数期权及股票期权;这些产品合共占香港交易所衍生产品市场于研究期间的总成交量约99.6%。研究调查取得的整体回应率达95%,回应者的交易占调查对象在调查期内总成交量的98%。
《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7/08年度》的英文版报告全文载于香港交易所网站。
|
研究调查的其中一项限制,就是交易所参与者有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客户买卖的真正来源地。例如,参与者可能将来自海外但经本地机构落盘的交易,列作本地机构交易,反之亦然。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所偏离。
|
图1. 调查所涵盖产品的总成交量及个别产品所占百分比
((2003/04 - 2007/08)

注: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图2. 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
(a) 整体市场

(b) 股票期权

(c) 期货及期权(不包括股票期权)

|
(1)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
|
|
(2)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3. 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0/01 - 2007/08)
(a) 本地及外地

(b) 个人及机构

注: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图4. 衍生产品市场整体成交量及各产品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

|
(1)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
|
|
(2)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5. 按来源地划分的外地投资者衍生产品成交量的分布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

|
^ |
2006/07年度的调查将澳洲列入「其他地区」。2006/07年度的「其他地区」(包括澳洲)占外地投资者总成交量的13%。 |
|
*
|
2007/08年度调查中「其他地区」所指的来源地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拿大、利比里亚、毛里裘斯、中东及新西兰。
|
|
注: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6. 个人投资者的网上交易
占个人投资者总成交量及衍生产品市场总成交量的比重
(2001/02年度至2007/08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