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Turnover
-






-
-
|
|
|
|
|
|
-
-
-
加载中

香港交易所就一项香港作为国际上市集资中心的报告回应传媒查询

企业
2008年4月15日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留意到传媒有关智经研究中心所发表报告 — 「国际上市集资中心:香港走对了路?」的报道。以下是香港交易所对传媒查询的回应:

香港交易所同意智经研究中心指香港能否维持其作为首次公开招股活动枢纽的地位至为重要,因此,香港交易所认同所有必须处理、以让香港维持及发展其活跃证券市场的问题,都值得深入和透彻研究分析。

在报告的四页摘要内容中,智经研究中心提出多个论点及疑问,但重点似乎都是希望香港考虑采纳更进取的上市机制。

原因包括:

来港上市的大型内地企业渐被规模较小的内地公司取代;
内地政策或会影响内地企业对上市地点的选择;
纽约交易所放宽了上市要求;
伦敦的AIM(另类投资市场)吸引中小型内地企业;
新加坡颇受较小规模的内地及香港公司欢迎;及
香港金融行业及经济将受惠更多。

报告对上述各项详加说明,并将香港在不偏离其市场「主题」下的表现与世界各地其他市场作出比较。

事实上,香港交易所多年建立起来的「主题」之一,就是建构均衡监管与优质市场。我们一直因应香港市场的特定需要,施行多项配合这一主题的工作*,当中绝大部分的措施更是谘询市场后所得出的结果。香港交易所相信,其今天得以晋身国际金融中心,拥有高流通量及强大集资能力的优质市场而令人称羡,背后实与交易所本身高度重视的这个基本原则有莫大关系,而从中亦得见香港交易所是如何履行其作为中央市场营运者的法定责任。

智经研究中心发表报告的时机合宜,它提出了不少香港交易所及其他交易所不时考虑的问题。香港交易所相信,智经研究中心固然亦希望即使未能增强亦能维持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报告似乎要香港尝试改变若干常规做法及规例,藉以巩固香港作为上市集资枢纽的角色。就此,香港交易所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既达此目的、并维持、甚至增加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  

香港交易所同意智经研究中心的意见,相信一个更强更大的金融生态可以惠及香港整体经济,但香港交易所绝不相信单靠接纳上市申请时宽松一点便可收效。要缔造这个理想中的生态,还有其他重要的基石须先行奠立。

香港交易所将于未来数星期深入研究报告,但因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并非香港交易所单方面已可解答,香港交易所会就这些事宜再与交易所各方面的权益人交换意见。香港交易所会竭力与政府、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以至其他监管机构及市场人士共同探讨和制定各项所需改进,进一步强化香港市场。

香港交易所感谢智经研究中心就此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并认为报告的确提出不少正面的建议,但香港交易所同时亦相信,报告中有不少须进一步澄清或阐释之处。香港交易所期望有机会与智经研究中心一同探讨各项建议。

香港交易所对报告的主要意见如下:

现行监管机制及理念的演进须加以阐释,让读者可以了解为何香港现时如此重视市场及发行人的质素。
与其他市场的对照比较中并无考虑到香港市场的独有特色,尤其是散户参与度相对较高这一点。
在现行监管机制下若干结构性问题获得解决(例如给予《上市规则》若干条文法定效力)之前,很难避免现时主力以《上市规则》作为把守监管之门的工具,而非侧重上市后的规则执行这种做法。
将交易所说成意图以质素保证人自居,以及暗示曾出现滥用监管权力情况等内容,实在有欠公允,更与事实不符。
有关将创业板与英国AIM对照比较的部分,背景资料的提供应该更加平衡和全面,尤其是香港市场的情况是否适宜现阶段就采纳AIM模式这一点;此外,在AIM上市的公司所面对的问题亦应深入讨论。
报告应更全面表达所有相关权益人的不同意见。

香港交易所完全认同现时根本没有自满的余地,亦很清楚目下面对全球其他主要交易所竞争的经营环境。

香港交易所当在无损旗下市场质素或投资者的信心的前提下,继续致力进一步改进其上市机制及加强监管规定的执行。

*注:

香港交易所近数年间进行了多项有助提升市场质素的举措,包括支持证监会实施2007年1月生效的全新保荐人监管机制、在2005年1月实施《企业管治常规守则》,以及于2005年6月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合作,发布内部监控及风险管理的指引等等。

事实上,根据伦敦市2007年一项排名,香港在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之中排名第三,其监管环境正正是关键因素之一,亦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一个竞争力元素。

此外,香港交易所亦不断致力提升香港市场的竞争力,譬如与证监会发表联合声明,清楚解释其对来自海外司法权区的发行人来港上市的立场、革新创业板以及安排引入预托证券机制等。过去五年间,香港市场不论以总市值、新上市公司数目、上市集资金额(包括上市后集资金额)或是成交量计算,皆见大幅增长。

更新日期 2008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