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6/07年度》(研究期间为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结果显示,随着股票期权交易比重日益增加所带动,交易所参与者已成为占香港交易所衍生产品(期货及期权)市场成交量最大比重的一群。本地及外地投资者所占的交易比重依然很大。
2006/07年度,衍生产品市场总成交量由2005/06年增长65%至5,660万张合约。当中,股票期权的交易占47%,比2005/06年度的39%为高。就合约张数而言,股票期权的成交量由2005/06年的1,340万张合约增长97%至2006/07年的2,630万张。(见图1)
2006/07年度调查的一些主要结果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占市场总成交量的55%(2005/06年度为47%),占股票期权成交量的86% 及其他衍生产品成交量的28%。(见图3)
-
按地域性来源地而言(不包括交易所参与者所占的55%),本地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4%(2005/06年度为29%),而外地投资者的交易则占21%(2005/06年度为23%)。(见图2)
-
按投资者类别而言(不包括交易所参与者所占的55%),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0%(本地投资者为18%,外地投资者为2%),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则占市场总成交量的25%(本地投资者为6%,外地投资者为19%)。(见图2及3)
-
按产品类别而言: (见图4)
- 就恒生指数(恒指)期货而言,外地机构及本地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均占相当大比重(分别占产品成交量的35%及30%)。
- 就小型恒指期货而言,主要的参与者类别为本地个人投资者(其交易占50%)。
- 就H股指数期货及H股指数期权而言,外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最大比重(两者均为43%)。
- 就股票期权及恒指期权而言,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占最大比重(分别为86%及逾46%)。
-
英国投资者的交易占2006/07年度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比重最高(31%,2005/06年度为33%)。其次为美国投资者(占外地投资者成交量的26%,2005/06年度为18%)。(见图5)
-
网上交易占个人投资者总成交量的31%(2005/06年度为22%)及占市场总成交量的6%(2005/06年度为5%)。(见图6)
《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自1994年起每年进行,调查内容相若。今年的研究范围涵盖恒指期货、恒指期权、小型恒指期货、H股指数期货、H股指数期权及股票期权;这些产品合共占香港交易所衍生产品市场于研究期间的总成交量约99.3%。研究调查取得的整体回应率达92%,回应者的交易占调查对象在调查期内总成交量的96%。
《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6/07年度》的英文版报告全文载于香港交易所网站。
3.
|
研究调查的其中一项限制,就是交易所参与者有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客户买卖的真正来源地。例如,参与者可能将来自海外但经本地机构落盘的交易,列作本地机构交易,反之亦然。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所偏离。
|
图1. 调查所涵盖产品的总成交量及个别产品所占百分比
(2002/03 - 2006/07)
注: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图2. 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0/01 - 2006/07)
(a) 本地及外地
(b) 个人及机构
注: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图3. 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
(a) 整体市场
(b) 股票期权
(c) 期货及期权(不包括股票期权)
|
(1)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
|
|
(2)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4. 衍生产品市场整体成交量及各产品成交量按投资者类别的分布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
|
(1)
|
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包括庄家盘及公司盘。
|
|
(2)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5. 按来源地划分的外地投资者衍生产品成交量的分布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
|
*
|
2006/07年度「其他」所指的来源地有澳洲、巴哈马、百慕达、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拿大、开曼群岛、毛里求斯及新西兰。
|
|
注:
|
由于四舍五入之误差,数字的总和未必相等于100%。
|
图6. 个人投资者的网上交易
占个人投资者总成交量及衍生产品市场总成交量的比重
(2001/02年度至2006/07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