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董事会今天通过了第二阶段缩窄最低上落价位的方案,有关方案适用于价格介乎0.25元至20元的证券。
香港交易所于第一阶段方案实施后收集所得的统计数字显示,初步缩窄最低上落价位让投资者可于指定价格范畴内以较前更多的价格水平买卖证券。此外,数据亦显示买卖差价缩窄后,以贴近过往差价上下价位执行的买卖盘数目增加了,市场效率亦因此提升。
香港交易所董事会有此决定前,交易所已于2005年7月4日起成功推行缩窄价格为30元以上证券的最低上落价位(第一阶段),并于第一阶段实施首六个月后就期内交易及市场数据进行检讨。
分析显示,在检讨所涵盖期间,30元以上股份及其相关的衍生产品(包括衍生权证及股票期权)的买卖差价均已大幅收窄,而且对流通量较高的股份的效果更为明显。例如:汇丰、恒生银行及和记黄埔的股份的平均买卖差价于最低上落价位缩窄后,大致分别收窄80%、79%及78%(即汇丰及恒生的价位由0.50收窄至0.10,而和黄的价位由0.25收窄至0.05)。
由于许多市场参与者均视买卖差价为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上述数据无疑显示:就价格为30元以上证券而言,当初拟透过缩窄最低上落价位而降低交易成本之目的已经达到。
有关变动看来并无对检讨所涵盖期间的市场流通量/成交额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第一阶段实施以来亦不曾为交易系统负荷带来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最低上落价位缩窄后,由于投资者已准备以现时较窄的价位执行买卖盘,因此股价30元以上股份的交易宗数对买卖盘数目比率亦见改善,由0.49上升至0.65。此外,由于多了买卖盘按即市价格执行成交,取代以限价盘形式的买卖盘轮候队伍,买盘及卖盘的轮候队伍中的限价盘数量也连带大幅减少。在检讨所涵盖期间,股价30元以上股份以及其他价格的股份的每日平均即日波幅仍然相当稳定。市场一般认为,每日平均即日波幅下降会对即日交易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须注意的是,由于收窄差价后成交价出现更多变动,股价30元以上股份的买卖盘修改次数略为增加(每100个买卖盘的修改次数多了7次),但香港交易所相信市场该可应付这些相对少量变动。
在价格介乎0.25元至20元证券的所有买卖盘总数中,占成交额最多的53名经纪(经纪总数约425名)所处理的买卖盘占75%,他们全部均使用透过AMS/3开放式网间连接器连接先进电脑系统,处理其买卖盘纪录,且他们当中不少是主要网上交易商。在所有经纪中排名后半的经纪(总数约213名)倾向使用较简单的AMS/3交易终端机处理其买卖盘,他们就价格介乎0.25元至20元证券的落盘数目每日平均不超过85个,合计占该等证券的买卖盘约4%。
鉴于第一阶段取得理想成绩,再加上香港交易所接获的许多回应及市场意见,董事会遂决定实施第二阶段的建议。实施第二阶段将是缩窄最低上落价位工作的最后阶段。
附件一所示为实施第二阶段建议后最低上落价位的变动。附件二是实施第一阶段缩窄最低上落价位之前及之后的主要数据摘要。
第一阶段涉及的证券约占买卖盘活动总额6.5%,第二阶段将会涉及的证券则约占所有价格范围的买卖盘总额60%。
于2005年12月31日,实施第二阶段后,缩窄最低上落价位的证券将由28只(24只股份加4只其他证券)增加至约1,429只(805只股份和624只其他证券),占市场总成交约85%(第一阶段涵盖28只证券,占成交25%;其中价格介乎20元至30元的证券(最低上落价位没有改变)共14只,占成交2%;价格介乎0.25元至20元的证券共1,387只,占成交58%)。另须注意的是,第二阶段将涵盖股票期权及股票期货的所有正股,以及单一股份衍生权证的所有正股。
若所需的规则修订获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批准,预期第二阶段的建议可于今年7月实施。香港交易所在订出实施详情后,即会通知市场人士。
附件一
第二阶段缩窄最低上落价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