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Turnover
-






-
-
|
|
|
|
|
|
-
-
-
加载中

香港交易所2002年全年业绩

企业
2003年3月12日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董事会谨此宣布香港交易所及其附属公司(本集团)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业绩如下:

(财务数字以港元为单位)
综合损益账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年度

2002
(千元)
2001
(千元)
收入(注2)
交易费、交易征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

331,729

351,408
联交所上市费

320,033

275,266
结算及交收费

181,424

214,015
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

211,413

227,970
出售资讯所得收入

293,735

337,189
利息收入

266,612

451,395
利息支出

(5,797)

(69,445)
利息收入净额

260,815

381,950
其他收入(注4)

208,941

211,015

1,808,090

1,998,813
营运支出
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

492,549

527,994
资讯科技及电脑维修保养支出

262,700

231,064
楼宇支出

101,234

100,452
产品推广支出

14,728

15,516
法律及专业费用

39,613

61,800
折旧及摊销

163,139

152,669
其他营运支出

90,694

86,872

1,164,657

1,176,367

所占联营公司溢利减亏损

6,141

-

除税前溢利

649,574

822,446

税项(注5)

(56,606)

(82,020)

股东应占溢利

592,968

740,426

股息

532,220 343,419
每股盈利(注6)

0.57元

0.71元
每股股息
  已派付中期股息

0.08元

0.08元
  宣派末期股息

0.43元

0.25元

0.51元

0.33元
股息派付比率

90%

46%

附注:

  1. 此等账目乃按香港普遍采纳的会计原则编制,符合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会计准则。除加入联营公司、商誉及股份偿金福利的会计政策(详情见年报)外,编制此等综合账目所用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概与截至2001年12月31日止年度账目所用者一致。

  2. 本集团的营业额指源自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买卖的证券和期权以及在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买卖的衍生产品合约的交易费、交易征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联交所上市费;结算及交收费;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出售资讯所得收入;利息收入净额(包括结算所基金的利息收入扣除利息支出)以及其他收入。以上各项在综合损益账中均列作收入

    本集团所有收入均源自香港业务。以下是本集团本年度按业务划分的收入及业绩分析:

现货市场
2002
(千元)
衍生产品
市场
2002
(千元)
结算业务
2002
(千元)
其他
2002
(千元)
项目抵销
2002
(千元)
集团
2002
(千元)
收入
外来 915,612 158,308 423,690 - - 1,497,610
业务单位之间 6,571 - 137 - (6,708) -
净利息及其他收入
  -  分部 22,304 83,005 26,382 - - 131,691
  -  未分配 - - - 178,789 - 178,789
944,487 241,313 450,209 178,789 (6,708) 1,808,090
成本 409,734 119,111 261,696 - (2,833) 787,708
分部业绩 534,753 122,202 188,513 178,789 (3,875) 1,020,382
未分配成本 376,949
643,433
所占联营公司(亏损)/
  溢利
(103) - 6,244 - 6,141
除税前溢利 649,574
税项 (56,606)
股东应占溢利 592,968

 

现货市场
2001
(千元)
衍生产品
市场
2001
(千元)
结算业务
2001
(千元)
其他
2001
(千元)
项目抵销
2001
(千元)
集团
2001
(千元)
收入
外来 927,601 147,620 469,397 - - 1,544,618
业务单位之间 8,287 - 228 - (8,515) -
净利息及其他收入
  -   分部 7,786 123,227 50,678 - - 181,691
  -   未分配 - - - 272,504 - 272,504
943,674 270,847 520,303 272,504 (8,515) 1,998,813
成本 380,344 155,186 235,661 - (2,410) 768,781
分部业绩 563,330 115,661 284,642 272,504 (6,105) 1,230,032
未分配成本 407,586
除税前溢利 822,446
税项 (82,020)
股东应占溢利 740,426

现货市场业务主要指联交所的业务,包括所有在现货市场交易平台买卖的产品,例如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单位信托基金、认股权证以及供股权。本集团目前营运两个现货市场交易平台,分别是主板和创业板。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费、交易征费、交易系统使用费、上市费以及出售资讯所得收入。

衍生产品市场业务主要指在期交所及联交所买卖的衍生产品,包括提供及维持一个供各类衍生产品(包括股本证券、货币及利率期货和期权)买卖的交易平台。收入主要源自所征收的交易费和保证金利息收入净额。

结算业务主要指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的运作,包括结算、交收和托管业务,亦包括现货市场的相关风险管理。收入主要来自提供结算、交收、存管和代理人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其他项下的净利息及其他收入,主要是公司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净额,与上述三类业务概无直接关系,故并无归入有关业务单位。未分配成本则指非直接归入上述业务单位的经常费用。

各业务单位之间的交易均按正常基准进行。

  1. 投资收入

2002
(千元)

2001
(千元)
利息收入来自
  - 银行存款

96,372

189,073
  - 上市证券

41,013

52,725
  - 非上市证券

129,227

209,597

266,612

451,395
利息支出 (5,797) (69,445)
利息收入净额 260,815 381,950
非利息投资收入(包括在注4所列之「其他收入」)
已变现及未变现的投资(亏损)/收益
  - 上市买卖证券 (18,625) 15,945
  - 非上市买卖证券 16,092 18,555
  - 外汇兑现差额 21,725 (4,775)
股息收入
  - 上市证券 4,977 2,516
  - 非上市证券 - 113
24,169 32,354
投资收入总额 284,984 414,304

 

  1. 其他收入

2002
(千元)

2001
(千元)
联交所网络及终端机用户收费 84,158 59,681
参与者的年费、月费及申请费 40,767 42,436
股份登记过户服务费 18,500 25,155
来自前结算所的收入 - 15,960
非利息投资收入 24,169 32,354
杂项收入 41,347 35,429
208,941 211,015

  1. 综合损益账中的税项指:
2002
(千元)
2001
(千元)
本年度的香港利得税拨备 68,741 73,614
往年度超额拨备 (5,422) (1,131)
63,319 72,483
递延税项 (8,022) 9,537
55,297 82,020
所占联营公司税项 1,309 -
56,606 82,020

香港利得税乃将本年度的估计应课税溢利按税率16%(2001年:16%)提拨准备。

  1. 基本每股盈利是根据股东应占溢利592,968,000元(2001年:740,426,000元)以及年内已发行股份的加权平均数1,042,665,487股(2001年:1,040,664,846股)而计算。尚未行使的购股权并无对基本每股盈利造成重大的摊薄影响。

保留盈利

2002
(千元)
2001
(千元)
于1月1日
  保留盈利 3,198,763 2,851,834
  建议及宣派股息 260,166 260,166
本年度溢利 592,968 740,426
结算所基金投资收入扣除费用转拨结算所
  基金储备
(35,114) (46,039)
赔偿基金储备账投资收入扣除费用转拨赔偿
  基金储备账
(681) (4,039)
已付股息:
  中期股息 (83,450) (83,253)
  2001/2000 年末期股息 (260,166) (260,166)
  2001年末期股息宣派后行使的购股权所
    发行股份的股息
(448) -
  2002年中期股息宣派后行使的购股权所
    发行股份的股息
(30) -
于12月31日 3,672,008 3,458,929
相当于:
  12月31日的保留盈利 3,223,268 3,198,763
  建议及宣派股息 448,740 260,166
于12月31日 3,672,008 3,458,929

末期股息

董事会建议向股东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43元 (2001年:0.25元)。连同中期股息每股0.08元计算,本年度全年合共派息每股0.51元。

股份过户登记处将于2003年4月10日(星期四)至2003年4月15日(星期二)(首尾两天包括在内)暂停办理过户登记手续。股息单将于2003年4月25日(星期五)或稍后寄予股东。为确保获派末期股息,所有填妥的过户表格连同有关股票须于2003年4月9日(星期三)下午四时前送达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183号合和中心17楼1712至1716室,香港交易所之股份过户登记处香港证券登记有限公司办理过户手续。

股息政策

董事会已采纳一项派息政策,是定期向股东派发股息,目标派付比率为90%。本集团将继续积极定期检讨并管理其资本结构,确保资本结构与股东回报在最佳水平,过程中会考虑的因素包括: 

  • 本集团日后的资本需求及资本效率;
  • 保留资本以维持本集团之稳健及增长并配合审慎风险管理之需要;
  • 当前及预期的盈利能力;
  • 当前市场的股息收益率;
  • 预期营运现金流量及其应付预期资本开支的足够程度;以及
  • 预期策略性投资机会。

财务摘要

(财务数字以港元为单位)

2002

2001 变幅
市场成交主要统计数据
联交所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

67亿元

82亿元 (18%)
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

30,038

27,192 10%
联交所的股票期权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

15,203

16,567 (8%)

百万元

百万元
业绩
收入

1,808

1,998 (10%)
营运支出

1,164

1,176 (1%)

644

822
所占联营公司溢利减亏损

6

- -
除税前溢利

650

822 (21%)
税项

(57)

(82) (31%)
股东应占溢利

593

740 (20%)
股东资金

5,496

5,235 5%
总资产*

14,035

13,745 2%
每股盈利

0.57元

0.71元 (20%)
每股中期股息

0.08元

0.08元 0%
宣派每股末期股息

0.43元

0.25元 72%

*  本集团的总资产包括就期货及期权合约向参与者收取之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

整体表现

本集团在本年度录得股东应占溢利为5.93亿元,2001年度则为7.4亿元。溢利下降20%,主要是年内股市活动持续下跌及利率偏低,以致出售资讯所得收入、结算及交收费和利息收入净额也大幅下跌。

收入

本年度总收入(包括所占联营公司溢利减亏损)减少9%至18.14亿元(2001年:19.98亿元)。

在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下滑、影响美国多家大企业之会计及企业管治丑闻以及伊拉克战事危机,均令投资者却步。至于在香港本土,失业率持续高企、通缩和物业价格下跌等负面因素将投资气氛进一步推低,导致2002年联交所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降至67亿元(2001年:82亿元),减幅达18%。虽然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增加了10%,但由于现货市场交投转淡,加上股票期权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也减少了8%,所以交易费、交易征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的总收入下跌6%至3.32亿元(2001年:3.51亿元)。

尽管市况低迷,本年度仍分别有60家及57家公司在主板及创业板新上市,新筹集资金达520亿元。由于上市证券数目增多以及有新的衍生权证上市,上市费收入增加16%至3.2亿元(2001年:2.75亿元)。于2002年12月31日,主板上市公司有812家(2001年12月31日:7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则有166家(2001年12月31日:111家)。

鉴于现货市场活动放缓了18%,结算及交收费收入减少15%至1.81亿元(2001年:2.14亿元)。由于本年度股票登记费收入减少,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收入也因而减少7%至2.11亿元(2001年:2.28亿元)。同样,出售资讯所得收入也随市场对股票资讯需求下降而减少13%至2.94亿元(2001年:3.37亿元)。

投资收入下降31%至2.85亿元(2001年:4.14亿元),主要是2001年多次减息的全年效应在本年度浮现,导致我们的投资组合出现按市值计价及已变现的亏损,全年利息收入净额减少至2.61亿元(2001年:3.82亿元),跌幅为32%。美国联邦储备局将联邦基金息率减至41年低位后,香港亦跟随,以致息率在2002年第四季进一步下调。在本报告所述两个年度,6个月期的香港外汇基金票据平均息率从2001年的3.41厘减至2002年的1.70厘,美国政府90天国库券的平均息率亦从3.47厘减至1.62厘。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集团录得3.10%的投资回报(2001年:5.09%)。投资组合的息差高于6个月期的香港外汇基金票据基准140个基点(2001年:168个基点)。

可作投资用途的平均资金金额略减1%至91亿元,主要是本年度各类衍生产品因应市场波动幅度而降低保证金要求导致所收的保证金减少。于2002年12月31日,44%的资金投资于现金或银行存款、55%投资于平均信贷评级为Aa2的高级债券、1%投资于环球股本证券。

营运支出

总营运支出下降1%至11.64亿元(2001年:11.76亿元)。

由于薪金及福利费用削减了7%,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进一步减少3,500万元至4.93亿元(2001年:5.28亿元)。

由于本集团致力不断提升交易及结算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资讯科技及电脑维修保养支出增加14%,由2.31亿元增至2.63亿元,其中主要涉及年内提升新一代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CCASS/3)的有关开支。

本年度法律及专业费用由6,200万元减至3,900万元,减幅为36%,主要由于2001年数个一次性顾问项目的专业费用。

折旧及摊销费用增加7%至1.63亿元(2001年:1.53亿元),主要是2002年内推出第一及第二阶段的CCASS/3而产生额外折旧。

其他营运支出由8,700万元增至9,100万元,增幅为4%,主要为重组费用。

税项

本集团2002年税项支出减少31%至5,700万元(2001年:8,200万元),主要原因是本年度申报溢利减少。

流动资金、财政资源、负债以及资本承担

于2002年12月31日的营运资金增加4%至42.07亿元(2001年:40.37亿元),主要是所保留的现年度溢利。公司资金中的银行结存及定期存款减少6.15亿元,主要是支付其他应付款项及应付费用所致。

本集团虽然一直有非常充裕的流动资金,但为防未然,本集团也安排了备用贷款额。于2002年12月31日,本集团可动用的备用贷款总额为27.63亿元(2001年:28.75亿元),其中15亿元属于为维持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流动资金而设之回购备用贷款,另有11亿元则属遇有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中央结算系统)参与者未能付款,由香港结算暂代履行责任时可动用的贷款。本集团甚少借款,若有需要,也多为项目计划所需,少有季节性借款模式。于2002年12月31日,唯一动用的信贷是为用作对冲本集团在新加坡投资所涉外汇风险,并在一年内到期之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为4,900万港元)的定息银行贷款(2001年: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4,600万港元)。此笔贷款将每年续借。

于2002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资本负债比率(以总借贷占股东资金总额百分比计算)低于1%(2001年:低于1%)。

本集团于2002年12月31日的资本开支承担为9,400万元(2001年:3.17亿元),主要涉及持续投资于设备及科技方面。本集团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库存现金及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足以支付资本开支承担。

于2002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指库存现金、银行结余及原存款期在三个月内的定期存款)有99.8%均以港元及美元为单位。

资产押记

于2001年12月31日,本集团在香港一家银行有1,000万元透支额,以本集团在该银行之等额定期存款作抵押。2002年内并无动用该透支额,并已将之取消。本集团于2002年12月31日并无任何资产押记。

持有的重大投资以及重大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

本集团自2000年11月起持有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10,000,000股)。

2002年4月2日,本集团收购了邦盛亚洲有限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本之3,600,000股(占该公司2002年12月31日已发行普通股本14.47%);该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上市公司,为亚洲债券市场提供电子交易平台。

2002年5月15日,本集团与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Inc.之全资附属公司Wilco International Limited共同组成一新的联营公司Wilco International Processing Services Limited,为联交所参与者提供「经纪后勤办公室支援服务」。

2002年5月31日,本集团将结算业务旗下从事股份过户登记业务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证券登记有限公司(HKRL)出售,并与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已易名为Computershare Hong Kong Investor Services Limited(CHIS))的业务合并。本集团获得CHIS18%已发行股本作为出售HKRL的代价。同日,本集团以现金再收购CHIS 6%已发行股本,令持股量增至24%。

汇价波动风险及相关对冲

本集团为了寻求资金的最高回报,可能不时投资于非港元证券。本集团可能会用远期外汇合约或外币信贷对冲非港元投资的外币风险,以减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于2002年12月31日,未平仓的外币仓盘净额共达19.24亿港元,其中非美元风险占2亿港元(2001年:19.47亿港元,其中7,200万港元为非美元风险)。而本集团就所收取保证金按金或抵押品所产生的外币负债,均以相同货币的投资作对冲。

或然负债

联合交易所赔偿基金(赔偿基金)乃根据《证券条例》设立的基金,旨在赔偿任何在与联交所参与者的交易中,因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而蒙受金钱损失的人士(其他联交所参与者除外)。根据《证券条例》第109(3)条,每名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的最高赔偿金额为800万元。根据《证券条例》第113(5A)条,若符合若干条件,并获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批准,联交所可容许在进行分摊之前,另向成功索偿的人士给予额外款项。根据《证券条例》第107(1)条,联交所须于证监会要求时补充赔偿基金,故联交所负有赔偿基金方面的或然负债。填补款额应相等于有关索偿而支付之款项,包括任何有关索偿而支付或产生的法律及其他开支,但上限为每宗失责个案800万元。于2002年12月31日,尚有涉及14名(2001年:15名)失责联交所参与者的索偿个案仍未处理。

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将于2003年4月1日实施的新投资者赔偿安排,现行的赔偿基金、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以及为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而设的交易商按金计划将由一个全新的投资者赔偿基金所取代。在新安排下交易所参与者将不须向投资者赔偿基金存入款项。现有的存款会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条文退还给联交所及期交所。新安排亦会取消须由联交所填补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规定。

联交所曾承诺向印花税署署长就联交所参与者少付、拖欠或迟交印花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作出赔偿,就任何一名参与者拖欠款额以20万元为上限。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如联交所于2002年12月31日的471名(2001年:492名)开业参与者均拖欠款项,根据有关赔偿保证,联交所须承担的最高赔偿总额将为9,400万元(2001年:9,800万元)。

根据《交易所及结算所(合并)条例》第21条,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3月6日承诺,若香港结算在仍属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之时清盘又或在其不再是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后的一年内清盘,则香港交易所会承担香港结算在终止成为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前欠下之债务及负债以及其清盘的成本、费用和支出,承担额以5,000万元为限。 

香港交易所自2000年12月13日起为香港结算作担保令其取得银行信贷额。信贷额共达11亿元,由5家银行以协定基准授予香港结算,作为遇有中央结算系统参与者拖欠付款时由香港结算履行责任所需的备用资金。于2002年12月31日或2001年12月31日,香港结算并无动用有关信贷额。

香港交易所曾作出担保,使HKEx (Singapore) Limited获得1,200万新加坡元的银行信贷,为2001年4月16日开始的投资提供资金。于2002年12月31日,已动用的信贷为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4,900万港元)(2001年: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4,600万港元)。该笔贷款属定息贷款,并在一年内到期。

雇员

香港交易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均以任人唯才为原则。本集团致力确保在本集团的薪酬及奖金架构之下,雇员的薪酬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与雇员的工作表现挂。 

本集团执行董事及雇员可获授购股权,按香港交易所股东于2000年5月31日股东特别大会上通过的购股权计划条款认购香港交易所的股份。 

随着联交所、期交所及香港结算的业务于2000年合并后,香港交易所成功地精简了人手,雇员人数从合并前的1,052人减至2002年12月31日的797人。雇员费用总额由2000年的5.99亿元减少1.06亿元至2002年的4.93亿元,减幅达18%。

展望 

由于香港交易所很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交易费、结算及交收费、上市费以及利息收入,因此本集团的业绩表现深受外在因素影响,其中较重要者包括市场气氛、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投量以及利率的走向。 

外围因素对香港交易所的表现具重要影响力,而中东战争危机、全球恐怖主义威胁以至欧美和日本等国经济表现不明朗等等因素,都令未来一年的情况极具挑战。 

不明朗的外在环境,再加上香港失业率高企、通缩、地产市道疲弱等等问题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将意味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活动可能会持续受压,至少2003年上半年将会如是;而这对香港交易所的收入将有负面影响。 

面对前路挑战,香港交易所现正积极进一步提升市场质素,确保各项服务具竞争力。本集团将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有意集资的公司到香港筹集资金。为扩阔收入来源,本集团会推出更多金融产品;亦会寻求与中国内地及海外交易所及结算所合作发展业务和结盟的机会。同时,本集团将继续严格控制营运成本。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市场开放的环境下无论是公营或民营企业都势将面对提升本身水平的压力。因此,可以预见计划在证券市场集资包括来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将与日俱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与内地的联系,香港将能从中国的市场开放中得益。在促进与内地更紧密的经济合作中,香港政府及商界均在积极行动,加快与珠江三角州快速发展之经济体的经济融合。香港与内地订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伙伴安排的讨论可望取得成果,在2003年6月底前就协议重点达成共识。上述种种,预期能刺激本港的集资活动。本集团会密切注视内地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集中向内地进行市场推广,致力巩固香港作为内地公司筹集国际资金的主要中心。

主席报告

香港交易所的整合组织架构现已非常稳健,让本集团得以着眼于长线增长。交易及结算系统将会继续提升、新产品及新服务也会不断推出,此外还有其他提升市场基建项目尚在研究发展。业务发展活动将继续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海外同时进行,并常与其他交易所商讨各种互利的业务合作计划。

香港交易所已建立一个具多元化收入来源的盈利业务模式。在2002年,上市及衍生产品收入升幅有助减轻结算及其他范畴收入减少的影响;营运支出受到严格控制;此外亦有持续投资于市场基建方面,以确保有关设施稳健可靠和具竞争力。

凭借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紧密联系,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当能惠及香港及其金融市场。

政府于2002年9月委任的检讨证券及期货市场规管架构运作专家小组预计在2003年3月内向政府提交报告。我们期待稍后与政府讨论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及建议。

季度汇报

为提供有关业绩表现的最新资料,本集团将于2003年第一季开始刊发季度报业绩。

更新日期 200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