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集团的总资产包括就期货及期权合约向参与者收取之衍生产品合约保证金。
# 于2001年12月31日之已审核数字。
整体表现
本集团在本中期期间录得的股东应占溢利为2.9亿元,2001年同期则为3.66亿元。溢利下降21%,主要是今年现货市场交投量持续放缓以及利率低企而导致交易费(前称交易征费)、出售资讯所得收入、结算及交收费以及投资收入大幅减少所致。
收入
期内总收入下降11%至8.93亿元(2001年:10.01亿元)。
由于香港经济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加上美国陆续揭发的会计账目丑闻和企业违规事件,打击了投资者对美国及其他市场的信心,2002年上半年联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减少了20%至76亿元(2001年:95亿元)。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减少了6.2%,理由是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虽然增加了9%,但也不足以弥补联交所的股票期权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减少的26%。因此,交易费、交易征费以及交易系统使用费总额仍下跌14%至1.67亿元(2001年:1.94亿元)。
尽管市况低迷,期内仍有34家及28家公司分别在主板及创业板新上市。由于上市证券及新上市衍生权证数目增加,上市费收入增加14%至1.65亿元(2001年:1.44亿元)。于2002年6月30日,主板上市公司有787家(2001年12月31日:7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有137家(2001年12月31日:111家)。
鉴于现货市场交投量放缓,结算及交收费收入下跌了19%至9,600万元(2001年:1.19亿元)。期内股票登记费收入减少,使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收入亦相应下跌4%至8,700万元(2001年:9,100万元)。而由于市场对股份资讯的需求减少,出售资讯所得收入亦下跌了10%至1.59亿元(2001年:1.76亿元)。
投资收入减少了32%至1.35亿元(2001年:1.99亿元),主要是在2001年香港跟随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多次减息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所致。在报告所述的两个半年度期间内,6个月期的香港外汇基金票据息率由2001年的4.33%减至2002年的1.86%(减少了57%),美国政府90天国库券息率则由4.34%减至1.74%(减少了60%)。
截至2002年6月30日止的6个月,本集团录得2.96%之投资回报(2001年:5.11%)。投资组合的息差高于6个月期的香港外汇基金票据基准110个基点,比2001年的息差78个基点为高。
可作投资用途的资金缩减了3%至90亿元,主要是首半年各类衍生产品因应市场波动幅度而降低保证金要求导致所收的保证金减少。于2002年6月30日,53%的资金投资于现金或银行存款、45%投资于平均信贷评级为Aa3的投资级债券、2%投资于环球股本证券。
营运支出
期内总营运支出减少了3%至5.77亿元(2001年:5.97亿元)。
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减少9%至2.62亿元(2001年:2.87亿元),主要是雇员人数减少,非固定薪酬大幅减少以及严谨控制其他与雇员相关的支出所致。
由于本集团致力不断提升交易及结算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资讯科技及电脑维修保养支出增加11%,由1.19亿元增至1.32亿元,其中主要涉及期内推出提升后的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CCASS/3)。
期内法律及专业费用由1,600万元减至600万元,减幅为62%,主要涉及2001年数个一次性顾问项目的专业费用。
其他营运支出由3,500万元增至4,100万元,增幅为17%,主要是出售香港证券登记有限公司(HKRL)所支付的遣散费。
税项
本集团2002年税项支出减少32%至2,600万元(2001年:3,800万元),主要原因是期内溢利减少以及经过商议若干支出之扣税事宜后,拨回上一年度多付的税项。
流动资金、财政资源及资本承担
于2002年6月30日的营运资金减少3,500万元至40.02亿元(2001年12月31日:40.37亿元),原因是期内派发2001年度末期股息2.61亿元以及支付应付账款、应付费用及其他负债,令公司资金的银行结存及定期存款减少3.82亿元至12.18亿元(2001年12月31日:16亿元)。
本集团虽然一直有非常充裕的流动资金,但为防未然,本集团也安排了备用贷款额。于2002年6月30日,本集团可动用的备用贷款总额为28.58亿元(2001年12月31日:28.75亿元),其中16亿元属于为维持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流动资金而设之回购备用贷款,另有11亿元则属遇有使用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CCASS)的经纪参与者未能付款,由香港结算暂代履行责任时可动用的贷款。本集团甚少借款,若有需要,多为项目计划所需,少有季节性借款模式。于2002年6月30日,唯一动用的信贷是为本集团在新加坡的投资所涉外汇财务风险用作对冲并在一年内到期之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为4,900万港元)定息银行贷款(2001年:4,600万港元)。
于2002年6月30日,本集团的资本负债比率(以总借贷占股东资金百分比计算)低于1%(2001年12月31日:低于1%)。
本集团于2002年6月30日的资本开支承担为2.57亿元(2001年12月31日:3.17亿元),主要涉及持续投资于设备及科技方面。本集团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库存现金及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支付资本开支承担。
资产押记
于2001年12月31日,本集团在香港一家银行有1,000万元透支额,以本集团在该银行之等额定期存款作抵押。期内无动用该透支额,并已将之取消。本集团于2002年6月30日并无任何资产押记。
持有的重大投资以及重大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
本集团自2000年11月起持有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10,000,000股)。
2002年4月2日,本集团收购了BondsInAsia Limited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5.6%(3,600,000股)。BondsInAsia Limited是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上市公司,为亚洲的债券市场提供电子交易平台。
2002年5月15日,本集团与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Inc.全资附属公司Wilco International Limited共同组成一新的联营公司Wilco International Processing Services Limited,为联交所参与者提供经纪电子后勤办公室支援服务。
2002年5月31日,本集团将结算业务旗下从事股份过户登记业务的全资附属公司HKRL出售,并与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已易名为Computershare Hong Kong Investor Services Limited(CHIS))的业务合并。本集团获得CHIS 18%已发行股本作为出售HKRL的代价。同日,本集团以现金再收购CHIS 6%已发行股本,令持股量增至24%。
汇价波动风险及相关对冲
本集团的外币负债(即所收取的保证金按金或抵押品)以同一货币的投资作对冲。于2002年6月30日,未平仓的外币仓盘净额共达21.19亿港元,其中非美元风险占2.17亿港元(2001年12月31日:19.47亿港元,其中7,200万港元为非美元风险)。
或然负债
联合交易所赔偿基金(赔偿基金)乃根据《证券条例》设立的基金,旨在赔偿任何在与联交所参与者的交易中,因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而蒙受金钱损失的人士(其他联交所参与者除外)。根据《证券条例》第109(3)条,每名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的最高赔偿金额为800万元。根据《证券条例》第113(5A)条,若符合若干条件,并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批准,联交所可容许在进行分摊之前,另向成功索偿的人士给予额外款项。根据《证券条例》第107(1)条,联交所须于证监会要求时补充赔偿基金,故联交所负有赔偿基金方面的或然负债。补充款额应相等于有关索偿而支付之款项,包括任何有关索偿而支付或产生的法律及其他开支,但上限为每宗失责个案800万元。于2002年6月30日,尚有涉及14名(2001年12月31日:15名)失责联交所参与者的索偿个案仍未处理。
根据于2002年3月通过的《证券及期货条例》所实施的新投资者赔偿安排,现行的赔偿基金、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以及为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而设的交易商按金计划将由一个全新的投资者赔偿基金所取代。新安排会取消现时交易所参与者要向有关赔偿基金以及非交易所参与者要向交易商按金计划存入款项的规定。现有的存款会根据条例内的条文退还给联交所、期交所及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此外,新安排亦会取消现时须由联交所填补赔偿基金所支付款额的规定。条例之生效日期将于日后公布。
联交所曾承诺向印花税署署长就联交所参与者少付、拖欠或迟交印花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作出赔偿,就任何一名参与者拖欠款额以20万元为上限。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如联交所于2002年6月30日的481名(2001年12月31日:492名)开业参与者均拖欠款项,根据有关赔偿保证,联交所须承担的最高赔偿总额将为9,600万元(2001年12月31日:9,800万元)。
根据《交易所及结算所(合并)条例》第21条,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3月6日承诺,若香港结算在仍属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之时清盘又或在其不再是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后的一年内清盘,则香港交易所会承担香港结算在终止成为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前欠下之债务及负债以及其清盘的成本、费用和支出,承担额以5,000万元为限。
雇员
香港交易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均以任人唯才为原则。本集团致力确保在本集团的薪酬及奖金架构之下,雇员的薪酬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与雇员的工作表现挂。
本集团执行董事及雇员可获授购股权,按香港交易所股东于2000年5月31日股东特别大会上通过的购股权计划条款认购香港交易所的股份。
为遵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上市规则》)第十七章在2001年9月1日生效的新规定,股东在2002年4月17日通过修订上市后购股权计划(上市后计划)。至今并无根据上市后计划授出任何购股权。
上市前购股权计划(上市前计划)则没有作同类修订,因为上市前计划的所有购股权在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上市之前已全部发出,其后不能再发出任何购股权。《上市规则》第十七章的修订,对上市前计划及其已经授出的购股权均无影响。
随着联交所集团、期交所集团及香港结算集团的业务于2000年合并后,香港交易所成功地精简了人手,雇员人数从合并前的1,052人减至2002年6月30日的780人。在报告所述的两个半年度,雇员费用总额(不包括董事酬金) 减少9%至2.58亿元(2001年:2.83亿元)。
展望
由于香港交易所很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交易费、结算及交收费、上市费以及利息收入,因此本集团的业绩表现深受外在因素影响,其中较重要者包括市场气氛、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投量以及利率的走向。
美国经济在2002年第一季虽录得5%增长,但到了第二季,美国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放缓至1.1%,情况比预期差。中东局势不稳、会计账目丑闻连连、消费者信心江河日下、人人忧虑美国经济会再度陷入衰退,这一切一切的因素,皆严重打击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最近更导致大部分股市大幅向下调整。在香港,经济出现负增长、通缩压力持续、破产失业数字上升等因素,预期会继续削弱消费信心和投资气氛。所以,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易活动甚可能持续低迷,对本集团在2002年下半年的收入继续构成压力。
尽管经济环境不利,本集团将继续致力提升市场质素及效率,增加吸引力,并积极采取各种举措,吸引投资者和需要集资的公司到香港市场。此外,亦会加强发展和推广新产品,拓阔收入来源。本集团将进一步提升其交易、结算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可靠程度,延伸市场接触面。本集团也将积极寻求与内地以至海外交易所和结算所进行业务合作或结盟的机会。与此同时,本集团将继续严控营运成本。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后,各种迹象显示将有更多的内地民营企业计划来港上市筹集资金。本集团将密切留意内地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开拓发展良机。
集团行政总裁报告
香港交易所下半年度的营运前景极视乎市场气氛,而这又取决于本地以至环球因素,特别是香港以及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表现。预料香港以至全球其他地方的经济在2002年余下时间均会继续不明朗,故估计投资气氛不会有太大改善。因此,联交所和期交所在下半年度的交投很可能继续偏淡。
我们会继续严格控制成本。我们会加强市场运作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及发行人到香港的市场。我们并计划开拓更多与中国内地以至海外的交易所和结算所的合作机会。
企业管治
稽核委员会已和香港交易所的外聘核数师一同审阅截至200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财务报表。
香港交易所之董事并无得悉有任何资料足以合理地显示香港交易所截至200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未有遵守《上市规则》附录十四之规定。
购买、出售或赎回股份
在截至2002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香港交易所并无赎回本身任何股份,香港交易所及其附属公司亦概无购买或出售香港交易所任何股份。
本业绩公布的内容收载于联交所的网页(http://www.hkex.com.hk),另于2002年8月31日或之前,中期业绩报告的全文亦可于同一网址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