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表现
本集团在本中期期间录得的股东应占溢利为3.66亿元,2000年同期则为5.54亿元。溢利下降34%,主要是今年股市交投量大幅下挫而导致收入减少所致。
收入
期内总收入下降18%至10.01亿元(2000年:12.27亿元)。
在2000年年中科技股开始大幅调整、全球经济前景每况愈下和香港投资者投资意欲低落等因素影响下,2001年首6个月现货市场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较2000年同期减少36%。再加上2000年6月起本集团在现货市场交易摊占的交易征费份额由0.007%减为0.005%,导致交易征费及交易收费方面的收入减少了41%至1.94亿元(2000年:3.26亿元)。
尽管市场气氛不佳,上市费方面收入上升15%至1.44亿元(2000年:1.26亿元),主要原因是上市申请增多。在主板新上市的衍生权证增加91%(2001年:181宗,2000年:95宗)。于2001年6月30日,主板上市公司有745家(2000年12月31日:73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则有79家(2000年12月31日:54家)。
鉴于现货市场活动放缓,结算及交收费的收入减少32%至1.19亿元(2000年:1.76亿元)。期内企业活动数目减少,令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收入亦下跌23%至9,100万元(2000年:1.19亿元)。
利息收入略减13%至1.99亿元(2000年:2.29亿元),主要是市场息率大降以及所收取保证金减少所致。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大幅减息,由年初的6.50%减至6月底的3.75%,共减去275个基点后,一般息率水平已经大降。于2001年6月30日,6个月期的香港外汇基金票据的息率是3.45%,美国政府90日债券息率则是3.66%。不过,本集团在2001年上半年的投资仍取得比市场为高的回报,港元投资的按年计算回报是5.74%,美元投资则是4.97%。
在可作投资用途的资金方面,大部分是来自向参与者收取的保证金。期内期货及期权成交合约虽有增长,但2001年上半年的平均保证金减少了22%,主要是恒指期货合约为配合市场转变而降低保证金要求所致。于2001年6月30日,香港交易所可作投资用途的资金总额(包括公司资金、保证金和结算所基金)为88亿元,较去年6月底的103亿元减少15%。
营运支出
期内总营运支出为5.97亿元(2000年:6亿元),变化不大。
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上升10%至2.87亿元(2000年:2.62亿元)。本集团业务整合后员工人数减少(平均员工人数减少了15%),虽节省了支出,但由于2000年7月给予雇员平均7%增薪,加上员工的组成逐渐由成本较低的操作员工为主转为知识(资讯科技)及产品/市务推广为本的员工,抵销了省下的支出。
由于本集团致力提升交易及结算系统,期内资讯科技及电脑维修保养支出增加23%,由9,700万元增至1.19亿元,其中主要涉及2000年10月推出的新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AMS/3)和2001年2月推出的买卖盘传递系统(ORS)所用的支出。
楼宇支出增加9%至5,200万元(2000年:4,800万元),主要是为未来修复租赁物业费用的拨备。
产品推广及宣传支出减少49%至1,000万元(2000年:1,900万元),因为2000年里进行了多回一次过性质的大型推广活动,例如结算业务方面新推出的「投资者户口服务」、本集团上市以及2000年6月将恒指期货及期权交易从交易大堂转到HKATS电子交易系统等。
折旧及摊销减少22%至7,800万元(2000年:1亿元),主要是2000年度因本集团统一折旧政策而须一次过作出2,500万元折旧。由于股票期权系统于2000年8月已折旧完毕,折旧上的减省抵销了2000年10月推出AMS/3所产生的额外折旧。
由于所有合并、上市及业务整合支出已于2000年度全部拨备,期内并无任何有关支出。
税项
本集团2001年税项支出减少47%至3,800万元(2000年:7,300万元),主要原因是期内应课税溢利减少。
流动资金、财政资源及资本承担
2001年6月30日的营运资金减少2.66亿元至30.35亿元(2000年12月31日:33.01亿元),主要是期内派发2000年度末期股息2.6亿元,令本集团的银行结存及定期存款减少3亿元至33.35亿元(2000年12月31日:36.35亿元)所致。
本集团虽然一直有非常充裕的流动资金,但为防未然,本集团也安排了备用贷款额。于2001年6月30日,本集团可动用的备用贷款总额为29.04亿元,其中16亿元属于为维持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流动资金而设之回购备用贷款,另有11亿元则属遇有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CCASS)参与者未能付款,由香港结算暂代履行责任时可动用的贷款。本集团甚少借款,若有需要,也多为项目计划所需,少有季节性借款模式。于2001年6月30日,根据与一家银行所订立回购协议而借入的短期银行贷款为1.05亿元,用作抵押的资产达1.05亿元(2000年12月31日:无)。
本集团于2001年6月30日的资本开支承担为2.86亿元(2000年12月31日:3.81亿元),主要涉及持续投资于设备及科技方面。本集团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库存现金及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支付资本开支承担。
资产押记
除上文所述回购协议中的1.05亿元资产抵押外,本集团在香港一家银行尚有1,000万元透支额,以本集团在该银行之等额定期存款作抵押。于2001年6月30日及2000年12月31日,本集团均无动用该透支额。
持有的重大投资以及重大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
于2001年6月30日,除持有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已发行普通股本的1%(10,000,000股)外,并无任何其他重大投资。期内也没有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
汇价波动风险及相关对冲
本集团的外币负债(所收取的保证金按金或抵押品)以同一货币的投资作对冲。于2001年6月30日,未平仓的外币仓盘净额共达5.14亿港元,其中非美元风险占5,400万港元(2000年12月31日:5,500万港元,全部非美元风险)。
或然负债
联合交易所赔偿基金(赔偿基金)乃根据《证券条例》设立的基金,旨在赔偿任何(其他联交所参与者除外)在与联交所参与者的交易中,因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而蒙受金钱损失的人士。根据《证券条例》第109(3)条,每名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的最高赔偿金额为800万元。由于联交所须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要求时补充赔偿基金,故根据《证券条例》第107(1)条,联交所于赔偿基金中拥有或然负债。补充款额应相等于有关索偿而支付之款项,包括任何有关索偿而支付或产生的法律及其他开支。于2001年6月30日,尚有涉及18名(2000年12月31日:18名)失责联交所参与者的索偿个案仍未处理。
根据证监会于2001年3月建议在《证券及期货条例草案》实施的新投资者赔偿安排,现行的赔偿基金、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以及为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而设的交易商按金计划将由一个全新的投资者赔偿基金所取代。新安排会取消现时交易所参与者要向有关赔偿基金以及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要向交易商按金计划存入款项的规定。现有的存款会退还给有关交易所及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此外,新安排亦会取消现时须由联交所填补赔偿基金所支付款额的规定。
联交所曾承诺向印花税署署长就联交所参与者少付、拖欠或迟交印花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作出赔偿,就任何一名参与者拖欠款额之赔偿以20万元为上限。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如联交所于2001年6月30日的504名(2000年12月31日:500名)开业参与者均拖欠款项,根据有关赔偿保证,联交所须承担的最高赔偿总额将为1.01亿元(2000年12月31日:1亿元)。
根据《交易所及结算所(合并)条例》第21条,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3月6日承诺,若香港结算在仍属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之时清盘又或在其不再是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后的一年内清盘,则香港交易所会承担香港结算在终止成为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前欠下之债务及负债以及其清盘的成本、费用和支出,承担额以5,000万元为限。
雇员
将联交所集团、期交所集团及香港结算集团的业务整合至新的业务组织架构的过程已经完成。雇员人数由2000年6月30日的937人减至2001年6月30日的825人。
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不包括董事酬金)约为2.83亿元(2000年︰2.6亿元)。至于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之变动请参阅「整体表现」下营运支出部分。
本集团致力确保在本集团的薪酬及奖金架构之下,雇员的薪酬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与雇员本身的表现挂。
展望
由于本集团很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交易征费、结算及交收费以及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所得之利息收入,因此本集团的业绩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因素,其中较重要者包括市场气氛、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投量以及利率的走向。根据近期的经济数据,全球经济能在短期内改善的机会不大。另外,虽然现在要评估美国9月11日遇袭的不幸事故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影响仍言之尚早,但期间造成的干扰相信无助改善投资意欲。在这情势下,今年下半年度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易活动或会持续疲弱,本集团的收入也随时会进一步下跌。
本集团将继续严控成本,并继续原有策略,透过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发行人推广的工作、提升交易结算系统效率和增加使用交易设施层面,吸引投资者和有意集资的公司。本集团亦会加强发展并推广新产品,如地区指数基金和国际股票期货及期权,藉以吸引本地及国际的投资者。另外亦会继续投入资源,进一步推广本集团作为中国内地公司筹集国际资金主要地点的角色。
鉴于内地一直在积极发展股票及期货市场,本集团会继续与内地的交易所同业合作,确保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交易所的服务能相辅相成。
展望全球经济持续不景的情况下,短期内的交易环境料将继续困难。然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香港受惠于内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很大。凭着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法制和监管环境以及市场操守,再加上不断开发新产品,本集团当稳占有利位置,充分掌握中国「入世」带来的发展机遇。
集团行政总裁报告
香港交易所下半年度的前景将取决于本身所营运的各个市场之表现,而这些又取决于本地以至环球经济的表现。
除了中国内地的经济可能持续增长外,其他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增长预测只有零至轻微增长,最快也要到明年初才会有所改善。下半年的市场气氛预期会继续低迷。因此,本集团未必能在下半年度维持如上半年的收入水平。
香港交易所将继续严控成本开支和发展新产品、新服务,力求维持作为国际集资中心及证券、衍生产品交易中心的竞争力。
稽核委员会
稽核委员会已和香港交易所的外聘核数师一同审阅截至200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财务报表。稽核委员会成立以来已举行多次定期会议;委员会按计划一年最少开会4次。
购买、出售或赎回香港交易所上市证券
在截至2001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香港交易所并无赎回本身任何上市证券,香港交易所及其附属公司亦概无购买或出售香港交易所任何上市证券。
符合最佳应用守则
香港交易所之董事并无得悉有任何资料足以合理地显示香港交易所截至200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未有遵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附录十四之规定。
承董事会命
主席
李业广 谨启
香港,2001年9月12日
本业绩公布的内容收载于交易所的网页(http://www.hkex.com.hk),另于2001年9月24日或之前,中期报告的内容亦可于同一网址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