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集团的总资产包括就期货及期权合约向参与者收取之衍生产品合约保证金。
整体表现
本年度本集团股东应占溢利为7.4亿元,2000年度的重计数字为8.74亿元。尽管市况严重逆转,以致现货市场交投下降35%,交易征费(2001年9月1日起由相同水平的交易收费取代)、交易收费、结算及交收费等收入也有相应减幅,但股东应占溢利减少15%。这有赖本集团以更积极进取方式管理投资,使收入来源多元化,以及成功将营运成本总额大幅减低1.56亿元,减幅达12%。
收入
本年度总收入减少14%至19.98亿元(2000年:23.12亿元)。
在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日本也步入另一次衰退期,全球经济前景持续恶化。香港本身更有物业价格下滑及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令投资气氛进一步转坏。2001年度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额较2000年度下跌35%。虽然恒生指数(恒指)期货合约交投活跃令期交所买卖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增加了23%,但由于现货市场交投转淡,加上本集团摊占现货市场交易征费的比率从2000年6月起由0.007%减至0.005%,本年度的交易征费及交易收费下跌36%至3.51亿元(2000年:5.48亿元)。
尽管市况低迷,本年度仍分别有31家及57家公司在主板及创业板新上市,新筹集资金达257亿元。由于上市证券数目增多,本年度的上市费收入增加2%至2.75亿元(2000年:2.7亿元)。于2001年12月31日,主板上市公司有756家(2000年12月31日:73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则有111家(2000年12月31日:54家)。
鉴于现货市场活动减少,结算及交收费方面的收入减少30%至2.14亿元 (2000年:3.05亿元)。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收入也因年内上市公司企业活动减少而下跌11%至2.28亿元(2000年:2.58亿元)。
美国联储局为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深渊,年内连连减息,息口降至40年来低位。虽然息率已从6.5厘连减475点子至1.75厘,而可供投资的资金亦因所收保证金减少而缩减15%(由102亿元减至87亿元),本集团投资收入仍能维持在2000年度水平的4.14亿元,这主要因为本集团作出了较佳的资产调配,将银行存款转为优质债券。
净利息收入下降8%,但债券及其他证券的资本收益上升已大致抵销有关跌幅。于2001年12月31日,六个月期的香港政府外汇基金票据息率为1.78厘,美国政府90天国库券息率则为1.72厘。本集团各项投资的全年总回报率为5.09厘(债券的平均实际回报率为6.66厘,其他投资则为3.89厘)。所持有的债券全属投资评级,加权平均信贷评级为Aa3。
营运支出
总营运支出下降12%至11.76亿元(2000年重计:13.32亿元),主要得力于年内严格控制成本以及合并后营运效率有所提升。
雇员费用及相关支出减少了12%至5.28亿元(2000年:5.99亿元)。本集团业务整合后,日常营运也随而精简,员工的组成渐由成本较低以操作为主的员工转为知识为本的资讯科技及产品/市务推广主导的员工。此外,员工人数减少(平均员工人数减少了10%)以及审慎控制与员工有关的其他支出也有助大幅减省成本。
由于本集团致力不断提升交易及结算系统功能,本年度资讯科技及电脑维修保养支出由2.17亿元增至2.31亿元,增幅为7%,其中主要涉及推出新的买卖盘传递系统以及将股票期权及其他期权和期货交易系统合而为一所用的支出。
由于本集团于整合后所占用的物业减少,本年度楼宇支出减少8%至1亿元(2000年:1.09亿元)。
产品推广支出减少50%至1,500万元(2000年:3,100万元),因为2000年内进行了多项一次过性质的大型推广活动,例如结算业务方面推出新的「投资者户口服务」、本集团上市以及将部分产品交易从交易大堂转到HKATS电子交易系统等。
本年度的法律及专业费用支出由3,200万元增至6,200万元,主要是涉及检讨本集团策略性计划以及各种业务增长及发展定位相关措施的专业费用。
折旧及摊销费用减少14%至1.53亿元(2000年:1.77亿元),主要是2000年度因本集团统一折旧政策而须一次过作出2,500万元折旧。由于股票期权系统于2000年8月已折旧完毕,折旧上的减省足以抵销了2000年10月推出AMS/3(第三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所产生的额外折旧。
其他营运支出增加17%至8,700万元(2000年:7,400万元),主要涉及外聘基金经理的费用以及呆账拨备。
由于所有合并、上市及业务整合支出已于2000年度全部拨备,年内并无任何有关支出。
税项
本集团2001年税项支出减少22%至8,200万元(2000年:1.06亿元),主要原因是年内应课税溢利减少。
流动资金、财政资源、负债以及资本承担
本集团于2001年12月31日的营运资金增加23%至40.37亿元(2000年重计:32.76亿元),主要涉及本年度股东应占溢利以及将于一年后到期的非买卖证券转为买卖证券。2001年年中落实全新投资政策后,本集团将公司资金的投资从非买卖证券及低回报的银行存款转为投资级别的有价买卖证券,买卖证券因而增加了31.83亿元(2000年:无),银行结余及定期存款则减少56%至16亿元(2000年:36.35亿元)。
本集团虽然一直有非常充裕的流动资金,但为防未然,本集团也安排了备用贷款额。于2001年12月31日,本集团可动用的备用贷款总额为28.75亿元(2000年:28.95亿元),其中16亿元属于为维持衍生产品合约的保证金流动资金而设之回购备用贷款,另有11亿元则属遇有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CCASS)参与者未能付款,由香港结算暂代履行责任时可动用的贷款。本集团甚少借款,若有需要,也多为项目计划所需,少有季节性借款模式。至本年度终结时,唯一动用的信贷是为本集团在新加坡的投资所涉外汇风险作对冲并在一年内到期之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为4,600万港元)定息银行贷款(2000年:无)。如有需要,此笔贷款将每年续借。
于2001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资本负债比率(按总借贷占股东权益总额百分比计算)低于1%(2000年:0%)。
本集团于2001年12月31日的资本开支承担为3.17亿元(2000年:3.81亿元),主要涉及持续投资于设备及科技方面。本集团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库存现金及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支付其资本开支承担。
资产押记
本集团在香港一家银行有1,000万元透支额,以本集团在该银行之等额定期存款作抵押。于2001年12月31日及2000年12月31日,本集团均无动用该透支额。
持有的重大投资以及重大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
除在2000年购入1%(1,000万股)的Singapore Exchange Limited已发行普通股本外,本集团于2001年内没有其他重大投资或出售任何附属公司。
汇价波动风险及相关对冲
本集团的外币负债多为所收取的保证金按金或抵押品,全以相同货币的投资作对冲。于2001年12月31日,未平仓的外币仓盘净额共达19.47亿元,其中非美元风险占7,200万元(2000年12月31日:5,500万元,全为非美元风险)。
或然负债
赔偿基金乃根据《证券条例》设立的基金,旨在赔偿任何在与联交所参与者的交易中,因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而蒙受金钱损失的人士(其他联交所参与者除外)。根据《证券条例》第109(3)条,每名联交所参与者未有履行责任的最高赔偿金额为800万元。根据《证券条例》第113(5A)条,若符合若干条件,并获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批准,联交所可容许在进行分摊之前,另向成功索偿的人士给予额外款项。根据《证券条例》第107(1)条,联交所须于证监会要求时补充赔偿基金,故联交所负有赔偿基金方面的或然负债。补充款额应相等于有关索偿而支付之款项,包括任何有关索偿而支付或产生的法律及其他开支,但上限为每宗失责个案800万元。于2001年12月31日,尚有涉及15名(2000年:18名)失责联交所参与者的索偿个案仍未处理。
根据证监会于2001年3月建议在《证券及期货条例草案》实施的新投资者赔偿安排,现行的赔偿基金、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以及为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而设的交易商按金计划将由一个全新的投资者赔偿基金所取代。新安排会取消现时交易所参与者要向有关赔偿基金以及非交易所参与者要向交易商按金计划存入款项的规定。现有的存款会退还给有关交易所参与者及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商。此外,新安排亦会取消现时须由联交所填补赔偿基金所支付款额的规定。
联交所曾承诺向印花税署署长就联交所参与者少付、拖欠或迟交印花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作出赔偿,就任何一名参与者拖欠款额以20万元为上限。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如联交所于2001年12月31日的492名(2000年:500名)开业参与者均拖欠款项,根据有关赔偿保证,联交所须承担的最高赔偿总额将为9,800万元(2000年:1亿元)。
根据《交易所及结算所(合并)条例》第21条,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3月6日承诺,若香港结算在仍属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之时清盘又或在其不再是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后的一年内清盘,则香港交易所会承担香港结算在终止成为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前欠下之债务及负债以及其清盘的成本、费用和支出,承担额以5,000万元为限。
香港交易所自2000年12月13日起为香港结算作担保令其取得银行信贷额。信贷额共达11亿元,由5家银行以协定基准授予香港结算,作为遇有CCASS参与者拖欠付款时由香港结算履行责任所需的备用资金。于2001年12月31日或2000年12月31日,香港结算并无动用有关信贷额。
香港交易所曾作出担保,使HKEx (Singapore) Limited获得1,200万新加坡元的银行信贷,为2001年4月16日开始的投资提供资金。于2001年12月31日,已动用的信贷为1,100万新加坡元(折合为4,600万港元)。该笔贷款属定息贷款,并在一年内到期。
雇员
香港交易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均以任人唯才为原则。本集团致力确保在本集团的薪酬及奖金架构之下,雇员的薪酬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与雇员本身的表现挂。
本集团执行董事及雇员可获授购股权,按香港交易所股东于2000年5月31日股东特别大会上通过的购股权计划条款认购香港交易所的股份。
随着联交所、期交所及香港结算的业务于2000年合并后,香港交易所成功地精简了人手,雇员人数从合并前的1,052人减至2001年12月31日的830人。雇员费用总额 (不包括董事酬金) 由2000年的5.91亿元减至2001年的5.2亿元。
展望
由于香港交易所很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交易收费、结算及交收费、上市费以及利息收入,因此本集团的业绩表现深受外在因素影响,其中较重要者包括市场气氛、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投量以及利率的走向。尽管近期的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可能正逐步向好。然而,复苏的力度或速度仍未见明朗。再者,香港持续高企的失业率及通缩压力预期仍会继续削弱消费信心和投资气氛。除非有迹象清楚显示美国及香港经济复苏在望,否则,联交所和期交所的交易活动在2002年上半年可能持续受压,对本集团2002年的收入造成影响。
由于经济环境不明朗,未来一年仍然充满挑战。面对挑战,本集团会继续提升市场质素,增加吸引力和流通量,并加强发展及推广新产品,如地区及国际指标的金融产品,藉以吸引本地及国际的投资者。本集团也将进一步提升交易结算系统功能并延伸接触面以使交易更便捷,例如延长交易时段、现货及衍生产品实行遥距交易计划等等。此外本集团也会积极求进,检视集团的长线策略,致力推行策略性措施以吸引投资者和有意集资的公司到香港筹集资金。本集团将继续与内地交易所建立联系,并开拓各种与海外交易所和其他策略性伙伴结盟的机会。与此同时,本集团将继续严控营运成本。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也有意跟香港订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伙伴安排;在这情势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将成为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交往的重要门槛。此外,对那些需要筹集资金,以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或与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商竞争的内地公司来说,香港也将是一个重要的集资中心。长远而言,中国「入世」所带来的正面发展定将惠及香港金融市场,本集团定当悉力以赴,稳握机遇。
主席报告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成功整合后,香港交易所已为未来发展奠下稳固基础。香港交易所的业务模式极具盈利能力,并发展出一个以业绩表现和服务为本的公司文化。在以成本控制为首要目标之一的情况下,营运成本已然降低。香港交易所也不断推出新产品及新服务,以扩阔收入基础。
面对金融市场全球化、技术发展一日千里,香港交易所核心业务的经营环境面对不少挑战。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包括一些能为投资者提供全球跨市场电子交易服务的营运者。环顾全球,今天各大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所莫不变法图存,迎向挑战。
幸而香港交易所在先进技术上一直投资不断,务求提升市场效率和功能,因此,面对今天的经营环境,香港交易所仍稳占竞争优势。除核心的交易所业务外,香港交易所亦积极开拓其他业务增长和多元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