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股市场的增长动力
brian roberts
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
2025年5月2日

Thomas: 本集主持岑国誉(Thomas Shum)           

Johnson本集嘉宾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徐经纬(Johnson)


 

Thomas: 欢迎收听最新一集HKEXVoice。我们的管理层与业界专家不时通过这个频道分享他们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些见解。我是今天的主持,来自企业传讯科的岑国誉Thomas。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徐经纬(Johnson),与我们分享2025年香港新股市场的发展。Johnson,欢迎你

Johnson: 谢谢你Thomas。

Thomas: 踏入2025年至今的这几个月,我们看到香港资本市场非常热闹, 包括一单大型的内地茶饮公司IPO,他们在中国的门市数量甚至超过麦当劳,集资额约4.44亿美元,超额认购倍数更打破纪录。Johnson,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香港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有哪些吸引之处吗?

Johnson: 香港的确具备一些因素,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无论是在亚洲区内还是全球,香港都是流通性最高的市场之一。我们在资本筹集以及后续发行方面均拥有丰富经验,既能帮助公司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筹集资本,也能帮助现有股东将其股票变现。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考虑在香港上市的发行人而言,我们拥有深厚广泛的投资者基础,有不同种类的国际投资者,包括全球、地区以及专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者,也有不少非传统企业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沪深港通机制,让中国内地的在岸投资者可以投资香港市场。

Thomas: 显然,香港市场拥有广泛的投资者基础,也因其流动性充裕而闻名,除了香港本身的投资者外,还吸引着来自国际、中国内地的投资者。那么,流动性是如何影响公司进行上市的决定?

Johnson: 流动性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是现时许多发行人和投资者最关注的的方面之一。正如我刚刚提到,香港市场是亚洲流动性最充裕的市场之一,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度也非常高。举例说,有史以来20大的单日成交金额当中,有19日都是在最近的12个月内发生。第二,在新股集资市场方面,首次公开招股的集资额也大幅上升。去年夏天之后,新股市场非常热闹;至2025年第一季,我们的新股市场迎来了17家新上市公司,集资额约177亿港元(约2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集资额增长两倍多。更重要的是,在新股上市申请数目方面,我们看到许多大型及具备质素的公司,都已经提交上市申请或宣布有意来港上市。

还有更值得高兴的一点是,我们的后续发行市场更为活跃。单是今年第一季,后续市场就筹集了超过180亿美元资金,较去年同期增长20倍。其中有两宗规模庞大的后续发行,包括比亚迪价值56亿美元的配售,以及小米集团的55亿美元融资。事实上,这两宗交易是今年迄今为止全球三大后续发行中的其中两宗。就不同的集资架构而言,香港市场也录得香港股票市场最大的可转债发行,由百度发行20亿美元可交换携程股权的债券。最后,我们有沪深港通,发行人通过这机制可对接中国投资者资金,是我们一个十分具吸引力的市场渠道。

Thomas: 我们看到新股市场上市数目大幅上升。2025 年新股市场的最新趋势如何?

Johnson: 有几个很明显的趋势。首先是A+H上市。在中国内地上市的A股选择来港上市。这股热潮由去年9月美的上市揭开序幕,随后顺丰控股来港上市。目前来说,就已提交申请或公开宣布的上市意向而言,有大约30家公司计划在香港进行A+H上市。第二是透过上市规则第18A及18C章节上市的公司,更通俗地说,即是一些聚焦于科技领域发展的公司,包括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公司。第18A章是我们为生物科技公司而设的上市章节,第18C章则是我们于大约两年前推出,为特专科技公司而设的上市章节。迄今为止,已有三家公司循第18C章上市,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特专科技公司上市。

整体而言,新股市场的主要趋势包括新经济、人工智慧、新能源以及科技独角兽。我们认为香港市场为这些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上市平台,希望香港市场能迎来更多来自这些领域的公司。

Thomas: 中国刚刚宣布成立600亿元人民币的人工智慧基金,以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可不可以从你的角度聊一聊这个上市趋势 —— 是什么推动这些公司来香港上市?

Johnson: 有几个关键推动力。首先是他们希望接触国际投资者。在过去几年中,许多中国公司积极扩大其全球影响力,而他们在考虑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扩张业务时,希望借助香港交易所的超级联系人角色,连接资本与机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香港在这方面绝对扮演关键角色。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好处 —— 拥有香港上市地位,让他们能够建立国际业务关系,获得更加强而有力的认可和支持;也有一些发行人指出,随着他们在国际上不断扩张,他们能够运用香港上市股票为员工提供受限制股票或股票期权,甚至可以用香港上市股票作为日后进行并购交易的收购货币。这些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好处。

Thomas: 我们早前接连宣布多项优化香港上市机制的举措,近日的热门话题之一是设立「科企专线」。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Johnson: 请密切关注「科企专线」的更多最新资讯。这里可以概括介绍一下,正如刚才所说,科技和生物科技(或范围更阔的医疗健康领域)是香港市场非常重要的两大关键领域。这些年来,我们已看到不少来自这两个领域的公司成功上市,我们希望透过这个「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领域的相关公司提供更多指引,助他们打通上市之路。

Thomas: Johnson,你加入香港交易所以来已多次出差,与许多公司会面。香港毋庸置疑是内地公司集资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户。那么,在吸引国际和海外公司的进展如何?

Johnson: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亚洲区(尤其是东盟地区)发行人的对话显著增加,好些正考虑招股上市的公司都在研究来香港上市的好处。例如在过去数个月,已有数家东盟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而在去年第四季,一家总部设于新加坡的电子商务公司透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De-SPAC) 的方式成功在香港上市。再回看第一季,3月份时,也有一家总部设于印尼的铝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我们已有很多东盟公司成功上市的例子,相信这趋势会持续下去。

众所周知,在亚洲区内,东盟与香港一直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伙伴。而香港交易所最近还实施了好些其他措施。其一是将泰国证券交易所加入我们的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然后有一家泰国饮料公司已递交正式申请。

另外我想说的是,除了亚洲,中东地区也是我们致力发展的市场。我们宣布了今年内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开设办事处,并已与沙特证交所集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希望能加强香港与整个中东地区的合作关系。

Thomas: 根据你多次外访的经验,拟来港上市的公司最想了解香港市场的什么资讯?

Johnson: 我认为有两点,其实是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拟来港上市的国际公司来说,哪些是重点行业。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他们来港上市,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股票的流动性?

关于第一个问题,香港上市公司的行业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目前而言,我认为相关的海外公司,重点大概都是新经济公司和TMT(科技、媒体及电讯)行业,因为香港是全球最多科技公司上市的市场之一。第二是医疗健康,更具体的说,是生物科技。第三是在全球(尤其是在亚洲或中国)有业务和品牌的消费零售公司。

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流动性?第一,于香港上市的公司能接触到所有全球国际的投资者。第二,香港市场的一大特色就是我们的沪深港通,让公司能接触到中国内地的投资者。而海外公司在两年前开始获纳入沪深港通。虽然这不是新鲜事,但对个别海外发行人来说也是比较新的资讯。

Thomas: Johnson,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海外公司来港或回流香港上市。香港市场和香港交易所可如何配合这些公司?

Johnson: 我们也希望帮助更多海外上市公司回港上市,我相信,我们一直在接洽的海外上市公司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在美国上市,然后回流香港上市的中国ADR(美国预托证券)。由2019年阿里巴巴开始,五、六年之后,现在已有逾30家该类型的ADR公司回流香港上市。第二类是本身已在国际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公司。在我们来看,香港市场和香港交易所可以提供的,就是他们当地市场以外另一个可以相辅相成的上市平台。因为香港市场有许多国际投资者,加上可透过互联互通机制接触到中国在岸投资者,他们若在香港作双重上市可以为国际公司带来更大的潜在投资者基础。此外,特别是对于本身不是在亚洲时区进行交易的公司来说,双重上市可以使其股份在任何日子的交易时段都再长一点,是相当大的优势。

Thomas: 那么香港交易所最近有哪些优化香港上市环境的举措?

Johnson: 我们致力持续优化上市环境,让发行人受惠。首先,我们刚完成了有关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的谘询。这次谘询的范围相当广泛,涵盖定价程序、发售结构、不同的分配结构以至不同的投资者类别。谘询期已结束,相信很快会公布谘询结果并推出优化举措。第二是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于去年联合公布的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旨在进一步提升新上市申请审批程序的透明度。在此过程中,根据我们与发行人讨论所得,大家都认同新上市审批程序的效率明显有所提升。还有刚才提到的「科企专线」,我们已在筹备中,敬请留意。最后,我们之前亦提过正在研究中的「REIT Connect」。

Thomas: 是的,不少公司对优化上市时间表反应非常正面。相信优化举措会陆续有来。

多谢Johnson参与本集播客节目。很高兴能进一步了解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和最新趋势,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公司在香港上市。

感谢各位收听本集HKEXVoice,亦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收听其他集数。有关香港交易所及香港市场的进一步资料,请浏览香港交易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