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障碍,迈向董事会多元化
2024年11月7日

Kelly: 本集主持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政策及秘书服务高级副总裁李婉愉 (Kelly Lee)            

Alice: 本集嘉宾史宾沙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业务联席主管区妙馨 (Alice Au)

Kirti: 本集嘉宾Meraki Executive Search & Consulting创办人兼执行董事 (Kirti Lad)


 

Kelly: 欢迎收听香港交易所的 “Get On Board” 播客系列,与大家探讨企业如何实践董事会多元化。我是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政策及秘书服务高级副总裁李婉愉,也是今天的主持人。

今集我们有幸邀请到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嘉宾,与我们一起讨论如何物色女董事人选,以及如何培育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人才。

区妙馨女士是史宾沙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业务联席主管,而Kirti Lad 女士是港大经管学院女董事会成员培训课程的创办人之一,同时也是Meraki Executive Search & Consulting的创办人兼执行董事,欢迎两位。

Kirti: 很高兴能来到这里。谢谢Kelly。

Kelly: Alice,你负责领导公司在中国的全球金融服务和董事会业务,能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现时中国内地企业的董事会多元化情况?你认为中国内地近年在进一步实践董事会多元化方面有进展如何?

Alice: 好的,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很高兴能分享我的想法。

过去10年来,我们一直追踪香港市场119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以及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内的公司。这些公司市值由40亿至3,810亿美元不等,不同规模的都有。大家可能也知道,这些公司当中,七成总部都设于中国内地。虽然比预期中慢,但我对我们看到的一些进展颇感欣慰。我想说的有两点。

首先,我发现越来越多公司将心力和时间投放在技能评估上。公司主席和提名委员会投放心力分析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用的技能和经验,其实在是一大进步。其次,看看我们所追踪的119家公司的数据。过去两年,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其女性董事占比已由12%增至17%,成绩还算可以,但可以更进一步。香港企业则更好一点,由17%增至23%,即使还有进步空间,但可以看到当中已有一些变化。事实上,我还看到将有更多的董事会有两名或更多女董事。约有49%内地企业有两名女董事,而香港本地企业则有约74%有两名女董事。

所以我认为这已经是在进步。而令我特别欣慰的,是至少在那119家公司当中,已经没有董事会是只有单一性别成员。香港交易所以及投资者在推动董事会多元化这方面做得很好。

Kelly: 这真是好消息。事实上,根据我们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我们接近九成的上市公司已有至少一名女董事,这真的是一大进步。

Kirti,你认为女士加入董事会的兴趣是否越来越大?而我想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来多元共融的倡导,企业是否越来越倾向建立更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或董事会?

Kirti: 是的,Kelly。女士们对加入董事会很感兴趣。而且很多公司都开始看到让高级行政人员同时兼任董事的好处。只要没有利益冲突,而他们又能做好时间管理便可。关键是他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但在发行人方面,我们亦要明白,正如Alice所说,我们有很多不同规模的发行人,有规模较小、本地的企业,也有规模较大、背景国际化的企业。发行人将多元平等共融这些考量加入其战略规划的进度也不一。

所以我们要因应他们的进展,顾及他们各自的情况,不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度。

但在企业层面上,很多企业在行政人员层面和董事会层面上,都已在多元平等共融方面大有进展,他们已将多元平等共融融入公司战略当中。他们都认为,要在企业的绩效表现、价值观、政策以至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脱颖而出,多元化是关键,所以他们会订下很多正面的指标。但也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达到这个进度。

话说回来,现时女士要加入董事会仍十分困难,以香港来说,董事网络仍相对封闭。她们需要接触到公司主席、行政总裁、提名委员会主席、或其他独立非执行董事等等,而我认为这就是现时女性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地方。

Kelly: 你说得对,香港的上市公司种类繁多,其规模和技能各有不同,全都独一无二。

那么Alice,我注意到Spencer Stuart的报告提到,在香港上市的国企,其女性董事比例普遍较私营企业低。你认为这些国企在招聘多元或女性董事人选时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Alice: 我在好几年前也开始追踪这119家企业的女性高级行政人员比例。遗憾的是比例一直维持不变。我们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女性加入董事会,惟董事会人选事实上也是来自高级行政人员,尤其是在损益管理方面 (Profit and Loss management) 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我们必须通力合作,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发展,协助更多女性得到有助晋身董事会的相关职位。

Kirti: 说得好。因为若看看那些首次获得机会加入董事会的女性,她们大多数有行政经验、曾是行政总裁或具有损益管理方面的经验。

因此,若要培育更多能晋身董事会的人才,我们就要培育更多能胜任损益管理工作及执行委员会成员的人才,亦要开始培育下一层职级的人才。

Alice: 谢谢你。他们现有的人才库范围可能太窄,其实这很可惜,因爲我发现有时候,一些有能力胜任董事的女性人才其实很希望加入成爲国企的董事局。假如公司能够退后一步,专注董事会成员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她们就有机会被考虑成爲董事局的一分子。简单来説,就是从更广的人才库中寻找适合的人选。

Kirti: 这一点很有趣,因为香港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香港上市公司,不是说大型的那些,它们从未使用过第三方招聘公司去物色自己圈子以外的菁英人才。所以当我们为它们提供服务的时候,它们都很惊讶原来招聘的流程可以是这样。它们以前会想,其他人为何想加入我的公司呢?他们真的对这个职位有兴趣吗?我就告诉他们,当然啦!这些公司只是因为从未试过用新方式招聘人才,所以态度较为保守。当它们摒弃旧有的想法,得知原来自己的公司也可以吸引到高质素的人才,情况就会彻底转变。所以我们要继续推动更多改变。

Kelly: Kirti,就这一点,我想再了解一下。我们都同意公司需要在内部培训接班人,也要扩大网络开辟途径招揽外面的贤能之士。那么,Alice和Kirti,你们认为这应该如何推进?公司可以如何培训内部接班人,同时开辟新途径招揽公司以外的人才?

Kirti: 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事实上,着手制定长线的内部接班人培训计划是一个非常具策略性的做法。首先可从行政人员的层面入手。也应从公司董事的角度去进行。其实我们在过去12年多一直透过港大经管学院的女董事会成员计划,着力培训女性人才,让她们将来能成为不同公司的首位女性独立非执行董事。我们特别希望能装备更多人才,让她们日后能跻身董事会。在过去十年,我留意到很多较为积极的提名委员会主席都在采用或曾经采用的方法,就是在需要招聘董事之前,预早投放时间认识有机会或潜质出任董事的人选,花时间了解他们。那么到了真正需要招聘的时候,便不用从零开始。另一个我认爲非常有效的方法,举例说,在大约十年前,英国有很多富时100指数的公司都面对着香港市场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所以它们很多都在董事会中新增了一个「见习女董事」职位,让女性有机会首次加入董事会。因为不踏出第一步的话,便无法扩大董事人选范围,因此这是势在必行的。

Alice: 我同意。我也发现与大约15年前相比,董事会主席对于招聘董事的态度已改变不少。以前总是只想招聘某一类人士,但现在的董事会主席比以前开明了不少。我们也即将开始2025/2026年更新董事会成员的工作,所以企业也需要准备与不同人士会面,互相了解,这是很重要的。

Kirti: 香港的公司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不只是能为公司增值,又能与公司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加入董事局,能够与每位董事合作无间,又积极投入,这样它们才会安心聘请。而要了解每一个潜在人选也需要时间,所以早点开展互相认识的流程,便可早点释除疑虑。

Alice: 还有一个较爲实际的考量是:我认为较大型的公司可能会使用我们的服务,但规模较小的公司资源较紧拙,可能会认爲我们收取的服务费太昂贵。我知道外面有其他机构,例如妇女基金会和金融时报也有提供一些董事培训计划,而公司的董事会亦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名单,看一看市场上有哪些有志成为董事的女性行政人员。

Kirti: 身爲30%俱乐部(30% Club)的一分子,其实30% 俱乐部也制作了一个「杰出女性领袖」(Woman to Watch)名单,而我们公司也有协助妇女基金会汇聚有关人才整合名单。这些资源是每个发行人都可免费使用的,也是一个便捷的途径去物色人才。但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心仪人选,那么好像Alice所说,可以像全球很多公司一样,利用猎头公司协助寻觅合适人才,猎头公司会帮助企业厘清自己需要哪一种人才,而不只是告诉你有哪些人选。

Kelly:  对,我们讨论了很多,也给企业一些扩大人才库的小贴士,譬如是他们如何能找到所需资源,提醒它们在真正需要招聘前未雨绸缪。那么让我们转换一个角度,讨论一下,如果一些女士未当过董事,但有意尝试加入董事会,那么你有什么建议?她们怎样才可晋身董事会,是否需要具备哪些特质?你认为企业期望她们具备什么条件?她们可以如何装备自己?

Kirti: 我认为,如果你希望加入董事会,首先你需要告诉别人你确实希望朝这方向发展。如果本身有行政职务,你需要先征求批准。你需要向所属机构披露有关资讯,确保得到它们的支持才行动。其实这些女士,或者男士,可以做的准备有很多,包括以非执行董事身份加入内部董事会或附属公司董事会,从中都可以获益良多。除公司外,也可考虑加入非牟利机构、受托人协会、政府机构的理事会,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向其他专业董事学习。

我所认识的专业董事中,差不多每一位都有自愿无偿地,不收分文担任一至两个董事职位。如果你也与这些独董在同一董事会共事,将能从他们身上好好学习,又能提升知名度。无疑你需要做很多建立人脉的功夫,但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士知道你的存在,这些人包括董事会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其他独董、行政总裁、猎头公司等。这就是我的建议。

Alice: 当有人想加入我客户的董事会或有兴趣应征董事会职务时,我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你为何想加入董事会,你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贡献?每一个人在展开这个旅程之前,需要仔细想想,我可以贡献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是我有什么重要特质让人需要我?例如,我是企业管治专家、或者我在监管方面很出色、我是科技达人、我对这行业了如指掌、很有心得等等。所以,我想确保这个人知道自己为何想加入董事会,和他实际上能爲公司带来什么价值。除此以外,我同意你刚才所说的,的确需要建立人际网络。找出你对哪些公司有兴趣,找出有关联的公司,然后找机会去结识相关人士,然后告诉他们你有意成为董事。

Kelly: 好的,让我在此总结一下,如果你有意成为董事,你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贡献,亦必须积极主动。

谢谢Alice和Kirti参与今天的播客,分享你们对董事会多元化的真知灼见。发行人和有兴趣人士若想进一步了解董事会的多元共融,欢迎浏览香港交易所最近推出的「董事会多元汇」,详情请浏览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谢谢收听 #GetOnBoard 第二集播客。请密切留意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