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场首次公开招股程序的全面现代化
裴路加
撰写者
2021年7月26日

Jeffrey: 本集主持吴暿华(Jeffrey Ng)           

Lukas: 本集嘉宾香港交易所创新及数据实验室主管裴璐加(Lukas Petrikas)


 

Jeffrey: 大家好,欢迎收听最新一集的香港交易所「播客」频道HKEXVoice 。我们的管理层将不时透过这个频道分享他们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些见解。我是本集主持吴暿华(Jeffrey)。

香港交易所最近宣布将推出全新平台FINI,以全面简化和数码化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的结算流程。FINI未来可缩短新股定价与开始交易之间的周期,提升市场效率。

今天,我们很高兴与香港交易所创新及数据实验室主管裴璐加(Lukas Petrikas)一起讨论 FINI 的特点以及其重要性。

Lukas,欢迎来到我们的播客频道。

Lukas: 谢谢你的邀请。

Jeffrey: FINI这个项目结合了团队在过去几年的心血,对吗?

Lukas:是的。团队目前正在补眠,但我们的工作尚未完成。

Jeffrey: Lukas,请你向一些不熟悉香港和香港交易所的听众们,简单介绍一下 FINI。

Lukas: 好的。FINI 是对香港上市IPO程序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针对公司上市前最后两周(又称「IPO结算周期」)的安排,亦即是在公司上市敲锣,以及敲锣照片被铺天盖地刊登之前。目前这个流程的时间比实际需要长。流程涉及大量市场持份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持份者数量可能比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大,是时候要更新了。

日后FINI将会是所有新股的统一处理平台,市场各界,从小型经纪商到主承销商和监管机构,都可以利用它进行自动化的实时资讯共享,直至 IPO 成功上市。除了缩短结算周期时间,我们还会透过FINI来解决现时香港 IPO 市场上的一些痛点,例如冻结预付资金、重复认购,以及仍然有许多人使用的实体表格认购新股。

Jeffrey: 香港的「T+5」(公司由定价至上市的5天结算周期)可说是非常独特,与其他全球市场的做法有所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Lukas: 这是因为香港市场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如果你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向公众公开招股。这某程度上反映香港市民对股市充满热情,对金融行业的参与度很高。因此,对于发行人而言,IPO公开发售部分需求强劲,往往会令认购申请变得更踊跃,或者可从其他投资者中获得更高的定价,确保公司股票在上市后能拥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过,这也意味着有多达数百万人的认购申请,故需时协调和处理。

其次,香港上市制度要求公司向其发售股份的投资者名单寻求监管批准,即一般投资者以至大型机构投资者全部都需要取得批准。这个安排是出于对市场质素、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考虑,且必须在股票开始交易前完成。以上就是香港目前采用「T+5」如此独特周期的两个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值得讨论,例如是市场对IPO的需求,亦是整个 FINI项目的重要考量。

Jeffrey: 在现有程序和框架下,香港可以做到最短的结算或定价周期是多少天?

Lukas: 目前来说,「T+4」是最短的。近年来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京东等,都是在定价日或招股结束后四天开始交易的。这些公司都是以全无纸化方式招股(不提供实物招股书及认购表格)来加快上市周期的,而大多数投资者也接纳这个做法。

可是,如果要将IPO结算周期缩至更短,就必须要对市场基建和程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举例说,银行的结算周期受制于工作日和其营业时间。这正好解释了为何在没有FINI的情况下,香港目前最快只能做到「 T+4」。

Jeffrey: 那么我们是如何把IPO结算周期缩短至谘询总结中所提出的「T+2」?

Lukas: 这其实并不容易。首先我们得承认,IPO 市场已深深融入香港的经济。很多人都会认购IPO,甚至借孖展认购。IPO 市场造就了不少工作机会 — 法律、监管、营运、谘询等等。当然,IPO 亦是不少传媒报章的热门话题。

过去 30 年,有不少来自大中华区的创业成功企业都来了香港上市,敲响了香港交易所的锣,不论是公营还是私营机构。这些公司通过IPO集资,创造了无数的工作机会,并与不少投资者分享成果。因此,当我们与部分市场参与者提到有关精简香港IPO结算程序时,我们得到的即时反应通常是:「香港已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股市场,为什么还要作出这些改变呢?」然后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与经纪商、银行、监管机构等进行讨论,了解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及如何缩短IPO结算时间以减低风险等。

T+2」是各方经过讨论后得出的结果。这是一个平衡了各方意见,也是一个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满意的方案。总的来说,大家都同意缩短IPO结算周期对香港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提升香港 IPO 市场的竞争力,让我们能继续吸引优质的公司来港上市。

Jeffrey: Lukas,在FINI 框架谘询文件中的最初建议,是将有关结算周期缩短至「T+1」。为何现在不一样了?

Lukas: 「T+1」是个很好的目标,简单而进取。但经谘询市场后,发现「T+1」在操作上可能过于紧凑,为突发事情预留的时间太少。另外一个考虑因素是,很多IPO 路演的最后一站都会在美国;假设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纽约或西岸进行最后一天的IPO路演,他们在深夜完成定价后才回港。如果是「T+1」,公司的管理层可能没有足够时间亲自飞回香港出席上市仪式。对于许多公司的创办人来说,上市是他们事业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他们不介意多等一天以亲自见证上市一刻。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还有其他原因驱使我们最终落实「T+2」方案。

Jeffrey: FINI推出后,香港的「T+2」结算周期与其他亚洲和西方市场比较有什么差别?

Lukas: FINI推出后,香港的「T+2」将会成为亚洲最短的结算周期,并能与纽约、伦敦或法兰克福等主要国际市场看齐。部分市场虽然是采用「T+1」周期,但通常是有条件交易,即股票在资金结算之前已开始在交易所买卖,然后股票才交付到买家的账户中。

FINI的模式容许新股在上市同日完成结算,当中涉及的资金风险将与全球主要市场相若。

Jeffrey: 这次改革对投资者而言又有什么影响?

Lukas: 事实上,一般投资者应该察觉不到任何影响,他们会照旧透过经纪商或股份登记处申请认购新股。不过他们可以更快收回不获配售新股的预付资金,所以同一笔资金便可以用作申请认购其他新股。长远而言,投资者在香港申请认购新股的机会成本会降低。

日后我们可以透过FINI提供现时没有的新股数据,投资者亦可以在不同渠道获取到更多有关新股的实时数据和资讯,例如认购情况等。

Jeffrey: 现时有不少新股都极受投资者欢迎,并因此冻结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甚至会令短期息率抽升。FINI当中的压缩预设资金模式(compressed funding model)如何协助解决此情况?

Lukas: 这是我最喜欢的讨论题目!

现时的做法一直都是:要求投资者先全额预付所认购的股份,不论他们以现金支付或者以孖展形式支付,所有资金会先拨入发行人的账户,然后因应获配售的股份进行退款。这个模式下,发行人不需要承担任何信贷风险,但是资金运用的效率极低。

有些情况下,个别的新股认购可以冻结相等于香港半年GDP的资金达一个星期,并且会令银行的利率抽升及影响实体经济,例如有些按揭是与港元利率挂勾的。

我们研究FINI时认为,发行人其实毋须预先冻结申请人的所有资金。只要投资者可以证明在申请时已取得信贷额度、或有足够的现金在获发股份后付款,他们便毋须全额预付认购资金。

于是,我们在设计FINI时便引入压缩预设资金模式,让负责处理新股认购的结算参与者只须存入有关新股最高可获配发股份的总金额。例如一宗公开认购额最高为10亿元的新股,每个结算参与者最多只须存入10亿元至指定的银行账户,毋须因为超额认购而存入2倍、20倍甚至100倍的预付资金。在这个安排下,信贷风险将由借款人承担,而一般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风险。换句话说,我们只是用了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去解决资金流动性的问题,这个做法在较早前的谘询中获得市场广泛的支持。

Jeffrey: Lukas,今次推出FINI是香港交易所开展科技创新的重大里程,未来我们还可以如何更多元化地应用FINI?

Lukas: 你问得真好!FINI未来将会连系着香港市场上各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因此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基建服务平台,并应用在其他情况。举例说,FINI可以协助上市公司进行上市后再集资及股份发行,事实上,这些市场活动牵涉的金额甚至比新股市场更大,而当中的程序其实只是大同小异,因此FINI亦可以大派用场。此外,债劵、其他金融产品的发行,又或是代理投票等等的程序都可以透过这个平台处理。毕竟我们已经将各个市场参与者集结在一起,运作上来只需简单作一些规则修改便可成事!简而言之,FINI未来极具发展空间,任何需要多方合作和实时资讯分享的程序都可以考虑在FINI上进行。

Jeffrey: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感谢Lukas和我们分享FINI及香港交易所推动香港新股结算程序数码化的构思和动向。

Lukas: 谢谢Jeffrey。

Jeffrey: 各位听众,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此播客或FINI,请浏览香港交易所网站www.hkex.com.hk.

感谢各位听众收听HKEXVoice,请继续留意下一集。